時間:2018/11/9 16:04:45 來源:餐飲杰 責任編輯:安迪
【摘要】 一個做餐飲的朋友在聊到股市時,提出這樣的問題:股市餐飲為何不得寵?筆者在股市沒有一分錢的投資,對股市不太了解,帶著這個問題,翻閱了一些資料。現就這個問題做一些淺顯的分析。當然也是管中窺豹,只能見一斑。
一個做餐飲的朋友在聊到股市時,提出這樣的問題:股市餐飲為何不得寵?筆者在股市沒有一分錢的投資,對股市不太了解,帶著這個問題,翻閱了一些資料。現就這個問題做一些淺顯的分析。當然也是管中窺豹,只能見一斑。
股市中餐飲不得寵,大概有如下原因:
01從業人員平均素質不高
不可回避的是,傳統觀念中,餐飲僅是賺錢的營生,進入門檻低,社會地位不高。故長久以來,高學歷、高素質的人員不會主動進入餐飲行業,直到近幾年才逐步改觀。因此從業人員特別是企業 者的能力不足。
具體體現是:大部分餐飲企業經營者大局觀不夠,易于小富即安,在筆者接觸到的很多餐飲經營者口中都會有這樣的語言:做成這樣可以了。其實這是缺乏做大做強氣魄。
另外,管理水平有限。餐廳創始人可能擅長產品研發或者消費者體驗優化,但對于精細化運營、品牌建設與推廣和供應鏈管理上缺乏思路和經驗,以至于在規模化經營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02行業標準化水平低下
中餐與西餐運作的差異在于標準化。產品品質、服務、供應鏈和連鎖經營的標準化是消費服務行業發展壯大的 重要前提,也是中式餐飲相較于西式餐飲的一大難點。
標準化水平低下的結果是,企業經營的隨意性,缺少規范。而股市的投資者更希望看見的是,在標準化基礎上,企業的季度、年度計劃,以及實現這些計劃的手段,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投資者希望從中看到預期。
03消費者口味與喜好快速變遷
在餐飲市場中,消費者的口味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對餐飲企業的忠誠度也比較低,而餐飲企業自我迭代能力遠遠不及食客獵新嘗鮮的速度。隨著90/00后成為餐飲消費的主力軍,消費的個性化、年輕化大大縮短了餐飲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
04餐飲企業上游供應端高度分散,競爭慘烈
“散、亂、弱”是中國餐飲行業供給端的典型特征。使得餐飲企業在食品安全保障上的壓力和風險加大,而餐飲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的產品品種需求很多,導致上游供應商產品產業化困難。
而股市投資者對利潤的追捧要求是:趨利避害,風險預期可控。
05行業現狀讓股市投資者繞道而行
從行業態勢看:中國餐企白熱化競爭使得行業此消彼長,據2017年餐飲行業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餐飲行業關店數量是開店數量的91.6%,部分一線城市的月關店率甚至達到10%。
從競爭格局看,國內共有880萬家餐飲企業,排名 位的市場份額僅為0.3%,前五位的企業合計的市場份額僅為0.8%。
從資本化進程看:中國餐飲業的資本化進程舉步維艱。迄今為止,在全球各地上市的中國餐飲企業只有30多家,且大部分為香港本土餐飲公司。
這些都是股市投資者對餐飲行業繞道而行的原因。
06融資能力嚴重不足
開店速度事關餐企擴張,自身現金流積累難以維系,融資能力是中國餐飲企業的一個長期瓶頸。
在直接融資方面,餐企業IPO(尤其A股)難融資,VC和PE等風險資本近幾年才關注餐飲賽道。間接融資:餐企可抵押資源有限,銀行借貸易碰壁。
小結
就是以上這些理由,導致了股市對餐飲業的不待見。但是,這些現狀正在隨著餐飲行業的發展而逐漸改善。
首先,餐飲市場巨大的吸引力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一批有能力的企業家逐步成長起來。
其次,在向大量西方餐飲企業和鼎泰豐這樣成功的中式餐飲企業借鑒學習之后,以海底撈為代表的不少企業都獲得了進步和提高。
再次,單品和餐飲平臺的策略開始普及,餐飲從業者們開始領悟用不同的定位來設立產品線,用多品牌的手段降低消費者口味變遷的風險。
總之,任何行業都是在不斷競爭中前行,陽光總在風雨后。
下一篇:200平米火鍋店一天的營業額